2018年秋季第4次经济贸易系文献分享会顺利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8-11-12浏览次数:282

  2018年11月8日晚上7点,由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举办的2018年秋季第4次经济贸易系文献分享会,在文泉北楼510德鲁克教室成功举行。本次文献分享者是李敬子老师,分享主题为“The Home Market Effect and Patterns of Trade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Matsuyama教授,目前该文正在Econometrica(R&R)。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贸易经济和国际商务专业的诸多老师、博士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首先,李敬子老师讲解了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文章不同于以往的供给视角研究贸易类型,而是将非位似偏好引入本地市场效应模型,从需求视角来研究富国和穷国的贸易类型。文章的主要结论是:在均衡时,富国成为高收入弹性品出口国,而穷国则是低收入弹性品出口国;当富国和穷国生产率同比例提高或贸易成本下降(两国规模相同)时,富国中等收入弹性品可能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而穷国可能由中等收入弹性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可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当两国规模不同时,当贸易成本下降,小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劳动要素价格得到提高,拥有高人均要素禀赋的小国可能成为高收入弹性品出口国。此外,当不同部门生产的产品是替代关系时,富国福利增加大于穷国;而产品间是互补关系时,富国福利增加小于强国。然后,李敬子老师介绍了第一部分的模型,主要通过构建单要素劳动、连续的垄断竞争差异化部门,各部门收入弹性不同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再接着讨论了几种比较静态分析:各国生产率统一提升、规模相当的两国贸易成本下降、规模不同的两国贸易成本下降的情形。接着,比较了当偏好是外生给定的情境,即Krugman(1980,AER)的文章。随后,比较了该文与FGH(2011,JPE)的差异,分析了在第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外生的计价部门之后的一般均衡结果。最后,对文章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
  在报告的过程中,何祚宇老师、毛海涛老师、许捷老师与陈清目老师等对显性加性可分以及隐性加性可分效用函数、双层效用函数、非位似偏好的设置形式、国家间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们和论文报告者获益良多。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文献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