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系“黄金悟研习社”第四十六期顺利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8-12-13浏览次数:212

  (通讯员:黄婧;摄影:黄婧)2018年12月12日晚上7时,由工商管理学院营销管理系举办的“黄金悟研习社”第四十六期活动在文泉北楼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研习社的分享者是营销管理17级研究生何雪婷和李荣荣两位同学,此次分享的主要内容是书籍《浅薄》。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是来自营销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老师等。

  本次分享的书籍主要围绕信息的移动性、信息的效率,人与信息的关系问题三大方面的内容,分享从九个点展开向大家讲解了《浅薄》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观点。首先分享者李荣荣同学由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入,表达了本次分享的一个新视角,也就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阐述了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被互联网侵犯的现象。互联网的便利性为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高效的分布式信息处理在为我们带来高效率时也伴随着“便利的代价”,人们似乎也成了一个快速处理信息的机器,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并结合现实案例、生物理论以及实验案例解释了为何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影响的,从而表达了神经具有的可塑性的特点。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慢慢的塑造者人们的大脑,制图技术、记时技术、智力技术等等,各项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人们意愿的表达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从书写材料的变化、阅读书籍的方式、文字的呈现形式等讲解了大脑的力量。但是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信息过载、碎片化的知识,让我们很难进行深入思考。

  何雪婷同学接下来向大家讲解了尽管互联网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但是却有很多东西是互联网不能改变的。比如图书的魅力、匠人精神。并向大家介绍了电子阅读的未来趋势、图书数字化的影响、来自媒介内部的攻击。然后向大家讲解了互联网如何使我们欲罢不能的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悖论,以及我们的记忆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信息过载及其影响。并以谷歌为例,讲解了工业理想与田园理想的对抗冲突,记忆外包与文明消亡。由于人们与机器产生感情,依恋机器,就会陷入群体性的孤独。之所以会陷入一种越来越忙又越来越焦虑的状态,是因为兴奋周期的紊乱。最后,何雪婷同学对本次分享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活动最后,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也积极提问并发表了自己对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的看法,孙洪庆老师和杜鹏老师对本次分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孙老师提到,如何去看待互联网阅读、碎片化阅读以及知识快餐等问题,这是一种逻辑能力。存在即合理,它们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曾经机器的存在让人担心失业,但现实却是诞生了许多新的工种。同理 ,以上这些互联网的现象,为让我们带来了便利,虽然有人因为链接而偏离了原来的思路,但也有人因此可以获得便利。处理过的数据是信息,只有使用过的并且产生了效益的才是知识。智慧则代表这如何去综合知识和信息,我们浏览的很多信息或者数据可能都会产生效用。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存在一定的逻辑能力,把大脑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杜老师指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应该辩证的去看。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我们跟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训的关系,技术逐渐渗透人类社会,人们过于注重效率,我们是否该有所反思。技术已经“困住”我们,使我们对其产生依恋。技术也重塑了人际关系,人们通过微信,表情包传达讯息,但在线下生活中却少了共同的话题和交流。有了技术之后,我们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少,出现智力外包现象。同时,技术的高度发达让人产生孤独感,使心失去联系。频繁的线上联系让我们习惯了这种紧密联系,若对方出现偶尔的掉线就会产生焦虑。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虽然有的人经常刷屏,但这很有可能是孤独感的体现。并告诫大家要如何摆脱,即回归原始,回归传统,重建归宿感。传承中国的传统,要尊古。放下手机回归纸质书籍,在线下多跟他人交流沟通。要动态的去看待事物,辩证对待问题。要弄清一件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要用时间去检验。并在最后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
  至此,本期活动圆满结束。“黄金悟研习社”活动每两周一次,下次活动时间为12月19日。分享者可向大家分享一本书,一个专题,一种感悟等等。
  研习社下一期由17级营销管理研究生潘晶晶和孙一文,为大家分享《智能商业》。我们热切欢迎来自各高校各专业的老师、EMBA、MBA、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一起交流分享,大开脑洞,快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