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辉,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4级,曾任第15届学通社社长,时任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
我把最值得珍藏的记忆,留在了碧波滢滢、杨柳依依的晓南湖畔。恰逢毕业十周年,携妻带子重返母校,聊以拙文,追寻曾经走过的脚步,回忆我们的青葱岁月。 ——题记
4月的校园,已经有了夏天的感觉,炙热的骄阳似乎时刻在提醒着我,你已经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火炉城市武汉。
我背着相机包走在前面,不断地将镜头瞄准那些熟悉的、名字带水的建筑物。曾经修葺一新的外墙,已有了岁月冲刷的斑驳印记。四岁半的哥哥推着婴儿车紧随其后,车上是他八个多月大的弟弟,哥哥兴奋地东张西望,迫不及待地要看看爸爸妈妈经常向他念叨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弟弟也嘟着嘴、好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妻子及岳父岳母跟在后面盯着孩子,谈笑风生。十四年前入学乃至十年前毕业时,无法想象,当我重返母校时,会是以这番景象开场。
是的,没错,我跟孩子他妈都曾是这里的学生。我们从这里走向社会,如今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时光荏苒,曾经的校园变成了母校,而我们也从青春年少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母。
要感谢母校、感谢校报学生通讯社这个组织,因为十多年前,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知,并在毕业后组建了幸福的小家。认识她时,我是大三的师兄,而她是刚进学校的师妹。我们曾以学生记者的名义,活跃在校园的各个活动现场,发表了很多新闻稿、文学稿。也正是在那段激扬文字、抒写情怀的学生记者时光里,让我们牵手相爱,并走过了无数个坎坎坷坷。当时,有些人笑话我“老牛吃嫩草”,但我不以为意、无问西东、执手向前,虽然我确实长得有些着急且对不起观众。
毕业后,我们在南方相互扶持、艰苦打拼、立足发展,用心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小米粥一般浓情而又有生活的味道。再后来,我们有了两个“中南二代”。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我推崇故事与体验教育,即把亲情、友情、认知和真善美的东西以故事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当然,我曾在故事里也不止一次地提起过母校。我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如何拼搏奋斗、挑灯夜战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故事,告诉他爸爸妈妈如何在大学认识、如何读书学本领的故事,并鼓励他努力学习,一定要上大学,多学本领。
孩子曾问我:“爸爸,大学是什么?大学好玩吗?”我当然记得文泉楼前的墙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句对大学的解释,但这样解释给四岁的孩子听未免有些“超纲”。所以,我给他的答案是:“大学里有很多你喜欢的书,很多会讲故事的老师和很多你喜欢的游戏,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和道理。在大学里,你不用爸爸妈妈管着你,你可以自由地结交朋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可以用所学的本领帮助更多的人。”然后孩子对我说:“那我也要好好上学,上一个比你们学校更大的大学,学更多的本领……”我知道,孩子眼里的“大”,是“厉害”的意思。我看着孩子那渴盼而又懵懂的眼神,仿佛看到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正在萌芽。
为让孩子亲身感受大学氛围,返校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带一家老小游览校园。雨后的晓南湖畔,清风徐徐。哥哥跟着妈妈在湖边一边嬉戏,一边听着妈妈讲述过去她与爸爸的故事;弟弟还没下地走路,则在外公外婆的怀抱中跃跃欲试,露出了羡慕的眼神;而我,正远远的望着眼前的一切,似乎遗忘了时间,回到了十多年前的某个瞬间。
我仿佛看到,自己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踏着晨雾走近湖边,朗诵着诗词,背诵着马上要考的学科重点,那时的晓南湖,是晨读的最佳场所;仿佛看到,我们骑着自行车,飞一般地穿过林荫小道,孩子他妈坐在我的后边,大声喊着“慢点啊……”而我却得意的笑着,持续加速,任凭她的长发凌乱在风中;仿佛看到,毕业前夕,我与宿舍兄弟吃完散伙饭,小醉微醺、晃晃悠悠地走过校园的场景,几个人的影子,让渐渐远去的路灯拉得老长老长,而我们拥抱着却久久不舍离去;还仿佛听到,北苑13栋宿舍里,兄弟们在寒冷冬天里洗澡时从窗户里传出来一阵阵尖叫声,还有那发音不是很标准的粤语歌曲,久久回荡在宿舍楼外……这一切,好像就在昨天,却又已经走远。
第二天,参加班级十周年毕业座谈会,触景生情。我当众朗读了我的一篇文字,竟哭得不成样子。我们知道,为了分别时那个后会有期的约定,我们已等待十年,这等待,就如同坐在窗前,独自品尝酝酿多年的酒,一边品味甘醇,一边饮尽思念;我们知道,有一个地方,让你我一手相遇,转而另一只手别离,我们用四年的时间,换回了一个心底永远的回忆。在这里,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和本领,还练就了敢闯敢干的魄力和抬头望世界的眼光;在这里,我们不仅仅结下了浓浓的师生同学情谊,还把学到的本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应用于工作中,成为我们被领导欣赏、被同事认可的重要因素。我也时刻告诫自己,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即使没有功成名就,也要让自己重返母校时,不会因为虚度青春而愧疚地回忆起当年满怀梦想的那个自己。
因为有梦,所以这些年我依旧本色不改、初衷不忘,始终遵循着母校及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十四年前,我怀揣对大学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跟随老师学知识、开眼界、受熏陶;十年前,我汲取涵养再出发,带着老师的叮嘱踏入社会,校园变母校,学生变校友;如今,虽未成济世之才,至少练就了为人处世、适应社会、直面竞争的能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安稳。
再回首,我渐渐意识到,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骨髓与肌理的,以致于我们毕业多年后,仍保存着那份难得的中南气质和济世情怀。纵使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和经济学公式都逐渐还给老师,但我仍然铭记“博文明理,厚德济世”这八个字的校训,它已入脑入心,像精神灯塔一样,时刻指引着我、激励着我。如今,当我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时,我再将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灌输给下一代,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探索、对品行的理解和对良知的遵循。让文化基因在血脉里流淌,让厚德之心性、济世之品行,得以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如燎原之火生生不息,我想这也正是母校之为“母”、大学之为“大”的真正意义所在。
毕业十年,恰逢母校建校70周年庆,意义非凡,谨以此文,献给母校
感谢那个心之所向、神之所往的母校,那个自己可以骂一千遍一万遍而别人不可以说一句不好的地方,愿您树百年人才,成百年名校;
感谢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师,多年来,授业情、师生谊,有如陈年美酒、沁人心脾且历久弥新,愿您再攀学术巅峰、再育芬芳桃李;
感谢那个徜徉书山学海、激扬文字的学生记者年代,愿我们继续保留这份难得的情怀,以文会友、以文交心;
感谢陪我一起走过晓南湖畔青葱岁月、一起历经坎坷艰辛的你,愿我们相看流水行云、日出日落,相看稚子嬉戏、凤凰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