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路明、李玉)2021年6月5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第一分会场于13点30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泉楼506隆重召开。报告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报告会采取学者发表论文报告,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上半场报告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文豪教授主持,海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斐然博士担任点评嘉宾。
首先,来自厦门大学的倪骁然老师发表题为《知识产权司法改革与企业创新决策: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的论文报告,论文以跨区域知识产权法庭(院)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其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随后,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吴锴老师发表题为《The Power of Title: Governmental IP Support and Firm Innovation》的论文报告,研究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同支持方式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创新中的政策支持;最后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贾宗穆博士在题为《研发效率、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繁荣陷阱》的论文报告中对创新效率和应用效率冲击进行识别,探究了两类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的作用。
文豪教授和刘斐然博士分别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同时, 在座学者专家和同学们也与汇报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汇报人一一解答了相关问题并感谢了各位与会者的建议。
下半场报告会由吉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政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胡宗彪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首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初帅博士发表题为《人力资本集聚与城市创新—来自中国“大学城”的证据》的论文报告,系统性阐述了大学城建设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随后,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的铁瑛老师发表题为《国际移民、知识流动与知识跨国合作生产》的论文报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国际移民对知识的跨国流动和合作生产的影响机制;由于疫情原因,来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刘娜博士远程在腾讯会议上对论文《创新的工资溢价——基于流动人口的研究》进行了汇报,分析了城市创新与流动人口工资之间的关系。
李政教授和胡宗彪博士分别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
(通讯员:朱宇璇、李文琪)2021年6月5日13:30在文泉北楼510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第二分会场报告会,报告会分为上下半场进行,采取作者发表论文报告,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第二分会场的上半场报告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眭纪刚研究员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张新香教授担任点评人。首先来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韩永飞发表题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论文报告,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随后,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佳慧分享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效应与机制——来自中关村海淀科技园的微观证据》的论文报告,从微观视角就数字经济赋能企业创新的效应、机制与异质性研究进行了补充;最后,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的陶云清博士发表了题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创新——来自“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的论文报告,基于微观企业创新视角,理论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信息化机制和交易成本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的路径。
眭纪刚研究员和张新香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场学术氛围非常浓厚。
下半场报告由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温军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的郑文平副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复旦大学的陈钊教授发表了题为《上游产业基础与新兴产业发展:来自无人机行业的证据》的论文报告,证明了在缺乏产业政策直接扶持的情形下,市场环境尤其是产业链基础对新兴产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随后,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柳春博士发表了题为《工业机器人兴起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的论文报告,研究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力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亚分享了题为《政策不确定性、创新创业环境与企业创新》的论文报告,实证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的调节作用。
温军教授和郑文平副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汇报进行了充分点评并给出了宝贵意见,在座师生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与解答,与会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分会场报告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马昭、刘骏)2021年6月7日下午1点30分,分会场三在文泉楼307顺利召开。上半场,由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的范斐副教授担任点评人。会议延续了主会场的热烈气氛。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朱光博士做了《容错机制能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吗?》的报告,报告关于国有企业制度能否解决创新激励问题展开了探讨,以国有企业建立容错机制为自然实验,证明了正向激励和容错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国有企业高管的高风险创新激励。
来自南开大学的马白超博士做了名为《革命烙印与公司创新--来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验证据》的报告,报告揭示了抗日革命烙印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及具体机制,也为客观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时代意义提供了新的证据。
来自中山大学的黎福平做了名为《如何解释中国企业的“实用新型陷阱”?——基于资本市场“诱多动机”的解释与实证检验》的报告。由于疫情防控要求,该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展开,论文发现中国情境下企业的策略性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委托-代理问题的表现——在“创新崇拜”的市场氛围中,企业管理层与大股东通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释放伪利好信号以吸引“散户”买入,个人投资者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绩效可能受到了侵害。
主持人陈钊教授和点评人范斐教授频频妙语连珠,引得满堂大笑,会议期间气氛热烈,大家互相讨论,引经据典,畅所欲言。于烈火中炼真金,于思辨中见光辉。
下半场由中国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贾凡胜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卞元超老师担任点评人。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郑文平老师报告了《市场体系建设加速了绿色生产模式创新吗?———基于市场竞争视角的解读》,报告就“市场体系建设对以能源效率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产模式创新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展开了讨论。
来自海南大学的刘斐然老师做了关于《地方政府增长压力与企业创新:基于市场分割的解释框架》,报告从市场分割的角度, 解释了地方政府增长压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机制, 并运用 2007-2018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贾凡胜老师做了名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兼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逻辑和路径——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的报告,报告有助于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效果和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对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王承奔博士报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结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报告指明在新常态中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能更为有效地促进企业层面的创新,且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转变在新常态阶段更有力地促进了研发型行业企业创新活动。
主持人贾凡胜老师和点评人卞元超老师对于以上报告文章都进行了研读,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通讯员:解晴阳、姚玉柱)2021年6月5日下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泉楼403会议室,第三届创新经济论坛第三分会场举办了上、下两场学术研讨会。上半场的研讨会由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谢杰老师主持,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毛海涛老师点评。各位汇报人围绕“对外开放与创新”的主题,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汇报。
中山大学的方菲菲以《贸易保护措施与企业创新策略——以对华反倾销为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为题,研究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决策,而受影响的企业又将优先进行何种创新?最终得出结论,反倾销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倒逼”作用,受影响企业将优先进行策略性创新。两位点评的老师针对此篇论文提出,将创新企业与不创新的企业形成对照,对于两种创新是离散型变量,不能求偏导等建议。
来自复旦大学的彭耀辉带来的汇报是《贸易冲击与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地级市证据》,研究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应对贸易冲击,经过实证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在贸易冲击后显著提高了支持创新的政策力度,并建议是在当前保守思潮复兴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形势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持续加大对于创新的投入。现场有同学热烈发言,对创新在贸易冲击后有多大的作用这一点提出质疑,认为创新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点评老师也指出文章中需写明政策的排他性,思考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肖浩然汇报的主题是《汇率变动、市场进入与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当企业面对更大的市场,企业如何选择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结果发现,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在产品和工艺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由于工艺创新反映了规模经济,因此进入更大市场可促进技术升级,这种进入更大市场的途径降低了产品创新的成本,这促使多产品企业扩大其产品范围。点评老师针对这篇论文的推导公式(如将效用函数加总)给出了一些建议。
下半场的研讨会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倪红福老师主持,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周记顺老师点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佳佳以《中国企业的OFDI与创新绩效:一个新的理论解释》为主题,对OFD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同时将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作为调节机制,提供了更加微观的证据,最后得出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的结论。两位点评的老师肯定了该作者的工作量,也提出将企业的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在稳健性检验方面做出更多有力的补充等建议。
来自交通银行博士后流动站的汇报者周边以《外部技术约束下中国企业创新行为研究——来自中美经贸摩擦的证据》为主题,分析在外部压力下,国内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引入“301调查考察其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外部技术供给收紧使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租值增加,创新收益的可获得性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增加研发投入。现场也有观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对报告者在实证分析中未纳入treat提出质疑,表现出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与敏锐感,点评老师也指出做学术研究要题文相符,梳理好文章的逻辑。
最后一位报告者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冯亚倩,她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为主题,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研究FDI流入对中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捕捉到要素投入结构、贸易开放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FDI偏向性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点评老师提出论文写作要具有创新性,能够写出与他人不一样的点子,并佐以有力的实证工具,深化文章的内容。
在本次会议中,各位汇报者纷纷为创新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对外开发与创新提供丰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本分会场的会议以热烈的掌声圆满结束!
(通讯员:李畅、张洪)2021年6月6日8:30在文泉楼北506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第五分会场论文报告,报告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以作者报告论文,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上半场报告主题为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吴英娜教授主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王玉燕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沛康汇报了题为《基础研究投入如何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证据》的论文,通过分析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成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如何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随后,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余渡分享了题为《首席科学家与企业创新》的论文,探讨了企业聘请首席科学家对其创新和发展的影响;
最后,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梁文静报告了题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来自国家级青年人才的证据》的论文,针对国家级青年人才政策效果做出严谨因果识别,探讨了国家级青年人才获得优秀称号对其科研进度及成果的影响。
下半场报告主题为绿色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袁华锡副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邵小彧汇报了题为《基于政策推动和需求拉动视角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研究》的论文,从政策推动和需求拉动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市场需求及其空间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随后,来自北京大学的蒋海威分享了题为《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的论文,利用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衡量城市层面的污染排放强度,估计在政策试验后环境规制政策强度不同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水平效应;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于晓琳报告了题为《高铁开通如何影响城市绿色创新?——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的论文,探讨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
谢谦老师和袁华锡博士分别对三篇论文汇报进行了充分点评并给出了宝贵意见,在座师生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与解答,与会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分会场的报告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谢阿红、王一舟)2021年6月6日08:30在文泉北楼510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第六分会场报告会,报告会采取学者发表论文报告,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第六分会场上半场报告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剑新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助理教授王大中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梁旭晫博士发表题为《上游垄断与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论文报告,通过构建上游完全垄断和非完全垄断双重博弈模型,系统阐释了上游垄断对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
随后,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刘维刚老师在题为《生产投入结构变迁与企业创新——基于生产网络内生化框架的分析》的论文报告中将企业创新引入生产网络内生化框架,比较静态分析了生产投入结构变迁对企业创新的效应及作用机制。
最后来自中山大学的涂漫漫博士在题为《离开总部去创新》的论文报告中探讨了子公司与总部地理距离如何影响子公司创新。王大中助理教授和任剑新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第六分会场下半场报告会由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晶梅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毛江华副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费堃桀博士发表题为《政府采购、高管政府任职经历与企业创新》,系统论证了政府采购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随后,来自重庆大学的丁滨延博士发表了题为《高管简历是否提供了有用信息?——基于企业创新视角》的论文报告中系统的阐述了高管简历信息披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最后,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辛宇教授在题为《章程自治与企业创新》的论文报告中分析了公司的章程自治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实质性地发挥作用。毛江华副教授和马晶梅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通讯员:刘红、曲琳)2021年6月6日08:30在文泉北楼307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分会场报告会,报告会采取学者发表论文报告,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上半场报告会由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院的时省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杨国超副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翟钰博士发表题为《行业锦标赛与企业策略性创新:渐进性还是突破性?》的论文报告,研究发现外部薪酬差距对企业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行业锦标赛激发了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随后,来自复旦大学的祝若琰硕士研究生在题为《政商关系与策略性专利行为:对中国专利热潮的新解释》的论文报告中基于策略性专利(Strategy Patenting)的观点来解释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最后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李渊博士在题为《政府科技支出、财政政策工具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企业要素配置效应》的论文报告中使用地级市地方政府层面的科技支出数据,采用了2003-2018年上市公司专利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杨国超副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下半场报告会由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史修松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闫文收老师担任点评人。
首先,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唐雨妮博士发表题为《企业创新、制度环境与出口产品质量》,将企业产品创新成本和工艺创新成本内生化并纳入异质性产品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制度环境对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的影响及其影响渠道;随后,来自浙江大学的贾少卿博士发表了题为《地缘政治风险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的论文报告中从新兴的不确定性风险视角出发,探讨了地缘政治风险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最后,来自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涂明慧在题为《国内大循环如何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兼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路》的论文报告中重点探讨了国内生产大循环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作用及内在机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闫文收博士分别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丁嘉彬、符蓉)2021年6月6日8:30在文泉北楼403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经济论坛第八分会场报告会,报告会分为上下半场进行,采取作者发表论文报告,场下学者点评提问的形式进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第八分会场的上半场报告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冯娅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卢盛峰副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南京师范大学的卞元超教授汇报了《区域市场整合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分析视角》,从区域市场整合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考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市场的互联互通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后,中山大学的谢佳松线上汇报了《社会机会公平与城市创新产出:微观证据与机制讨论》,以城市—行业双重视角分析讨论,不但讨论了社会流动性对创新的直接影响和机制路径,还以高新区设立政策为例,发现了社会流动性在政策效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孙文浩汇报了《高铁网络推动制造业创新的机制研究》,研究了创新要素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模式的关键环节,打开了研发模式的黑箱,深入研究高铁网络对沿线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
冯娅副教授和卢盛峰副教授相继对三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在座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探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场学术氛围非常浓厚。
下半场报告的主持人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于文领研究员,点评人分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许捷副教授。
下半场报告一开始,华南理工大学的孙小哲线上汇报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能否助推城市创新?》,文章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中国282个地级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政策对城市创新产生的整体影响与异质性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识别主要影响机制;随后,武汉大学的戴尚泽汇报了题为《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hierarchy: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论文,解答了“城市层级的提高是否能够促进创新集聚,越高层级的城市是否越能带来创新集聚?”等相关问题。
最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倪克金汇报了题为《空间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城市创新?——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分析》的论文,论文基于经典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集聚与知识溢出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态对创新产生影响的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
报告结束后,于文领研究员和许捷副教授与参会代表一起围绕这六篇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座师生也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与解答。一阵深入的思想交流后,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