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源庆)“户外旅游与文化”是我校近两年新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主要授课教师为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王子超副教授。王子超老师具有经济管理和历史文化方向的融通性学本硕博学历背景,在世界知名五百强企业和海外高校均有从业经历,教学风格热情洋溢,充满文化的启迪性。此课旨在通过露营文化、康养原理、运动文化、山水审美等课堂内容的讲解和户外趣味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身心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这门课程已逐渐形成了“文趣融合”“静动皆宜”的教学模式,也展现出不小的吸引力。
2025年5月7日下午,这门课本学期的第一次户外课堂在南湖校区望湖附近绿道环形广场举行,有107名本科生积极参课,请假率几乎为零,还有5名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自发前来观摩。五月微热,清风拂面,阳光明媚、碧水微漾,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之美为活动营造了极佳的氛围。本次活动采用“户外趣味运动+康养知识和才艺展示”的综合形式,真正让同学们走进夏天、走向彼此,也走向一种被当代大学生们逐渐忽视的“身体与情绪的松弛感”。
活动共有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同心协力夹球跑”“协作呼啦圈传递”与“湖畔才艺与知识讲演”,兼具乐趣、合作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作为破冰环节,在“同心协力夹球跑”环节中,同学们根据智能AI的分组,随机每两人一组,两人第一次“见面”后,稍作练习,就在环形草地上开始了背靠背夹气球行进比赛。这项趣味运动考验临时搭档配合的默契度,也考验身体协调性与临场应变能力,比赛时同学们的笑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紧接着的“智传呼啦圈”游戏,要求小组成员每10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在不松手的前提下,将呼啦圈依次穿过每位成员,全组通关才算完成。看似简单,却考验队员间的身体灵活性与动作配合,现场常因“卡壳”引发队员们的机智反应和观众的阵阵欢笑。接下来,还进行了手牵手跨越障碍物比赛,不仅是比赛的同学们觉得新奇好玩,观众们也激动得掌声连连。
考虑到大家性格上有E(外向的)人,也有I(内向的)人,根据个人选择,本课程还安排了“湖畔才艺与知识讲演”板块,为没参加户外竞技的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释放个性的别样舞台。几位同学踊跃展示了或激情或深情的嗓音,为我们带来了动听的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也准备了户外康养、露营、探险等文化知识的讲解,这些都为整个活动画上了轻松愉快的句号。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还离不开本班积极报名的组委会成员:主持人罗佳琪、裁判黄逸聪和蒋淼森、摄影黄俊杰和袁琼、场务王源庆和张楚煜等同学。
图1:王子超老师在进行活动规则讲解
图2:等待点名上场的同学们
图3:参加户外活动的学生:乔奕楠、胡藩泷
图4:参加户外活动的学生:孟翔、时庭祥
图5、图6:参加户外活动的学生们
图7、图8:进行才艺展示的学生:唐恩太、徐忻昀
图9:前来观摩助威的旅游管理系研究生们
“户外旅游与文化”这门通识课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传统课程,是因为它真切地回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作为一门比较新的通识课,刚开始也有一些不足和困惑。到底是坚守纯粹的文化课堂,还是去模仿其他体育类课程?如果去户外,场地如何解决呢?---是去课程密集人数众多的体育场凑热闹,还是去湖光山色兼具的南湖绿道尽情奔跑?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反复实践调整,最终确定在讲台上继续深耕旅游文化知识(例如荒野审美、户外禅修与养生、山水景观审美、户外数字化产业发展等),同时展开户外模拟露营与搭灶、徒步观景、救援讲解、趣味运动等具身实践。这让学生们得到了全新的上课感受。
仅就其户外课程部分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对“户外”的呼唤。在课业负担与对电子产品高度依赖的夹击下,大学生们对自然的接触日渐稀薄。很多同学一个学期都没认真看过一次日落、没有在湖边“放空”过五分钟。本课程通过组织形式化的“走出去”,为同学们提供了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的机会。
其次,是对“社交局限”的突破。当代大学生虽然社交工具丰富,但“真实社交”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宿舍里刷手机,食堂里低头吃饭,很多关系都停留在浅层的互动中。这门课程使大家打破人际的“屏幕”,膝对膝而坐,面对面沟通。这种看似原始的社交方式,却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结。
更重要的是,它回应了社会如今很关注的“如何放松”的疑问。往届结课的不少同学主动发朋友圈感慨如:“这门课程居然产生了心理疗愈的功能!”在一个总是“内卷”、推崇“成绩至上”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其实很少被允许真正地放松。王子超老师性格活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山水赏览,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人生格言。她在课堂内外带给同学们的这种松弛感,不只是对心理压力的片刻舒缓,更是对生活节奏的潜意识重构。
“户外旅游与文化”这门通识课程,是在我校教务部支持下,在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大鹏系主任和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邓爱民教授的指导下开设的,其团队成员还有邹蓉副教授和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周凌旭副教授。课程团队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中真正做到“体会自然、融合文化”, 爱上户外旅游休闲活动,了解到旅游产业的深刻魅力。到目前为止,我校旅游管理系已开设多门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例如“世界遗产在中国”、“饮食与文化”、“乐享自然”等课程,均在课堂讲授之外增加了实践或者环节,丰富了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后记:
在场的旅游管理专业2022级研究生司曼婷点评道: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非遗昆曲体验等课外实践。但今天还是第一次参加人数这么多的户外课堂活动,看到这么多同学们在王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全都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活动中,感受户外活动的愉悦,我由衷地对王老师产生了敬佩,敬佩王老师“不怕折腾”的劲头。王老师从不怕麻烦,只要能够让学生学到东西,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她总能想出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背着大包小包的教学道具来来往往,严寒酷暑都乐此不疲这次户外活动,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次师生之间、学生与彼此间加深了解,促进交流的机会。希望我们学校以后有更多类似的课堂活动,能让我们享受更多欢乐的校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