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楚韵红潮,美润红安”研究生美育实践团在红安开启第三日实践。围绕“思想铸魂—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研”四维路径,团队上午重返董必武故居深化红色研修,下午深入程河村实地调研红色文旅产业体系,以“理论+实践”模式探索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实践团与红安县程河村村干部合影
旧址凝思:微党课里传薪火
上午,实践团成员再次走进董必武故居和董必武纪念馆。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历史现场,团队成员精心录制微党课。镜头聚焦珍贵文物与历史场景,青年学子立于先辈足迹之上,结合今日以来的学习感悟,以庄重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将“朴诚勇毅”的红安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青年话语,力求在历史现场传递信仰的力量,为后续制作“商科青年·红迹集萃”微党课系列积累素材。
在董必武故居进行微党课录制
程河探路:红色基因促振兴
午后,实践团前往高桥镇程河村——这座孕育了王近山、詹才芳、张仁初三位开国中将的“战神故里”,正以“亮剑精神”书写文旅融合的振兴篇章。在村委会座谈中,村干部亮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依托“战神故里 亮剑程河”主题,村庄构建了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特色民宿、农产品种植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自2022年起,该村整合资金打造亮剑精神体验馆等核心项目,成立公司带领村民们一起努力致富。“我们不仅守护红色记忆,更要让它变成‘金钥匙’。”村干部为实践团介绍到,村里目前已形成“山上看花、池塘养虾、白昼体验、夜宿农家”的全链条产业格局。访谈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村庄在红色教育传承上的创新:他们悉心守护革命遗址,培养村中少年化身“小小讲解员”,更匠心独具地为不同群体定制差异化的红色课程确保红色基因精准滴灌、代代相传。
实践队员访谈程河村村干部
访谈结束后,在村干部和讲解员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亮剑精神纪念馆。馆内详实的史料与实物,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也直观呈现了程河村如何将这份精神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践队员和村干部参观亮剑精神体验馆
实践团与湖北经济学院实践团深入交流
复盘聚力:青年视角下的振兴启示
当日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召开总结会。会议梳理了程河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并明确了后续深化总结、完善实践成果的任务。队员们认为,程河村的成功在于“三个融合”:红色IP与产业规划融合、红色文旅与特色农业、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融合。程河村以“亮剑精神”为魂、深入发动群众共建家园的实践,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红色文旅与特色农业的结合,为村民提供了切实的增收渠道;创新性的红色教育传承模式和覆盖全龄的民生关怀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活力。
“程河村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队长朱泉总结道,团队将提炼程河经验,纳入红安红色资源图谱的案例库。
召开总结复盘会
离开程河村时,实践团成员回望这片充满活力的红色土地。从革命旧址的庄重凝思,到程河村的生动实践,红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愈发清晰。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更需要从这片热土汲取智慧与力量,将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专业的思考与服务社会的担当紧密融合,在深入调研与总结提炼中,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