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博培养  学生风采

烽火摇篮焕新彩,红绿相融绘振兴: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美育实践团红安研学收官日纪实

发布者:徐一菱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10

7月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楚韵红潮,美润红安”研究生美育实践团走进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与观音阁村,在“思想铸魂—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研”四维路径指引下,探访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的振兴实践,为红安研学之旅画上圆满句点。实践团聚焦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沉浸体验,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八一烽火:历史荣光焕发时代新彩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八一村。这座曾孕育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百余位共和国将军的“烽火摇篮”,正以红色基因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实践队员与八一村村干部合影

在八一村,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深入交流,系统了解村庄依托丰厚红色资源擘画的振兴蓝图。村干部介绍,村庄秉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理念,精心构建“1+N”红色阵地布局,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废弃校舍焕然新生,成为容纳学员住宿学习的“三同”教学点;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建起承载集体记忆的红军食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创新推出的“八个红军”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丰富形式,让红色教育鲜活可感、润物无声。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引领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红军茶”、野菊花、红苕等特色种植品牌初具规模,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交织共生,共同夯实村集体经济根基。

访谈八一村村干部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系统走访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政治夜校、方和明事迹陈列馆等革命遗迹。

“从牛栏改造的‘三同’书院到红军井旁的思源亭,红色资源活化为发展动能。”队员们在参观方和明事迹陈列馆时,被这位“不当团长当农民”的英烈故事深深打动。斑驳的土墙、简朴的木桌木椅、褪色的军装、泛黄的立功证书,每一处遗迹、每一件实物都是无声的史诗,诉说着先辈“朴诚勇毅”的奋斗历程。在英烈广场肃穆的碑石前,镌刻的英名如星辰闪耀,团队成员驻足凝视,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塆组党建活动室内,鲜红党旗与现代治理展板交相辉映,印证着红色基因在基层治理中的赓续与活化,历史荣光正转化为驱动今日发展的澎湃动力。

  实践团参观方和明事迹陈列馆

观音阁韵:家书长廊映初心

午后转赴观音阁村,这座秦光远将军故里正以“红色家书+民宿经济”书写振兴新篇。

在观音阁村,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就村庄发展路径展开探讨。村干部阐述了村庄依托“红色家书”品牌,精心打造集学、研、游为一体的“三同”教育基地的实践。村民与游客在此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红色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落地生根。村庄巧妙利用地理格局,北侧重红色文旅,南侧则聚焦现代农业。通过发展连片蔬菜大棚种植,引进市场主体,实现土地流转与“家门口”就业,为村民增收开辟稳定渠道。村干部强调,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要同步推进,红色文化、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在此和谐共生。

实践团与观音阁村村干部合影留念

随后,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三同教学基地、红军长征路微缩步道、秦光远故居、家书长廊、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初心树,随后又走访了观音阁村村民。蜿蜒的红军步道砂石硌硬,浓缩着长征的艰辛;秦光远故居质朴的院落,承载着将军的家国情怀;家书长廊内,泛黄信笺上“为革命不怕死”、“不搞特殊化”的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成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初心树下,枝繁叶茂的老树见证着革命岁月的烽火与新时代的变迁,让党员于绿荫中重温誓言。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从家书字句到连片大棚,从革命足迹到现代民宿,无一不是“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鲜活践行。

走访观音阁村村民

参观观音阁村初心树

参观秦光远故居

思悟交融:红土新篇启未来

行走于八一村的庄严旧址与观音阁村的如画田园,实践团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受启迪。傍晚的总结会上,实践队员一致认为,两个村庄发展路径各异,却共同诠释着红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八一村以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让革命旧址成为铸魂育人的殿堂与产业发展的引擎;观音阁村则巧妙融合红色家书文化、绿色生态产业与“三同”教育体验,在田园诗意中浸润红色基因,实现精神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它们都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开拓之志谋划未来,将对先辈的缅怀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担当。

召开总结会议

当日的深入调研,为实践团深化“四维浸润”路径、提炼红安经验提供了宝贵样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需从这片热土汲取智慧,将红色精神的感召力、绿色产业的带动力与乡村治理的创新力相结合,在总结提炼中贡献青年思考,让红安这片英雄土地上的振兴故事,持续焕发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