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科发展史

发布者:曾紫荣发布时间:2019-04-03浏览次数:1556

一、产业经济学科发展史

产业经济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整合与发展历程,其前身为工业经济学科,是学校成立伊始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迄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该学科在李贤沛、邬义钧等老教授的引领下,获得了卓越的发展,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1998年该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以来,2003年、2008年、2013年至今连续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本学科成功进入学校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的应用经济学科群,为未来的强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平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结构。上世纪80年代后,李贤沛、邬义钧、李晓丹、帅重庆、邱钧、罗生宝、朱焱山等老一代学者奠定的基础为后来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较高的起点。90年代至今,本校培养和从外校引进的新一代中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如汪海粟、胡立君、郭跃进、陈敦贤、熊胜绪等,为产业经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任剑新、胡铭、张静、胡川、石军伟、徐伟康、冯娅、文豪、张世如等一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才华日益展露,已经成为本学科强劲的中坚力量,与汪海粟、胡立君、郭跃进、陈敦贤、熊胜绪等知名学者一起,构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在年青教师中,任剑新、胡铭、胡川、石军伟、文豪等后起之秀成长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学科发展新的引领者。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教授有10人,占70%,有副教授职称的4人,占25%。2005年以来,本学科点拥有出国留学、访学经历的教师有5人,在全体师资队伍中占比达到了35%左右。目前,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兄弟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学科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学术贡献

回顾产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脉络,可将学科的历史演进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学科创建期:1948—1957年

早在中原大学时期,学校于1950年就成立了工厂管理系,1953年随院系调整更名为工业经济系,下设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两个学科。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科的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1、形成了雄厚的师资队伍。当年,为适应将学校建设成正规化大学的需要,全校分批派出了李贤沛、邬义钧和其他学科的许多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3年的院系大调整又将中南各省高校财经方面的专业全部合并到中原大学,一大批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的教师集中到学校,工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有郑汝铭、熊诚、王如兰、金宝琴和费曾荣等教师。

2、根据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为156项工程培养了大批产业经济方面的干部。新中国成立伊始,156项工程全面展开,国家需要一大批产业经济方面的人才,学校成为中南地区的产业经济等学科教育培训中心,其中分期培训了一大批产业经济人才,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3、教学方面基本上直接引进前苏联的教学内容及经验,以前苏联的《机械工业百科全书》为主要教学框架,同时也沿袭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区的一些工厂的经验,融合于教学之中。

(二)学科整合期:1958—1965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经济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产业经济学科受“左”倾思潮的冲击,一些科学的产业经济内容被攻击成“资产阶级的条条框框”、“繁琐哲学”,发展产业经济的规划和制度被认为限制了工人的“创造性”。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内部进行了专业简化和调整,产业经济被分割为部门经济。

“大跃进”失败后,中央总结了失误的教训,制定了“工业七十条”,对经济建设进行调查,产业经济学科又重新受到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高等学校直至国有企业,产业经济的布局结构和协调发展得到了重新认识和实践。

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科建设的特点在于:

1、进一步认识了产业经济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20世纪60年代,李贤沛主持编著了《工业经济学》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工业经济问题的著作,它的出版为恢复产业经济学科的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创新。

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业七十条”,按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对工业经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前苏联的工业经济学的内容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有中国自己的企业、行业的结构和分布以及运作特色。据此,一些反映我国自己企业、行业的新经验开始升华并总结成理论认识。

(三)危难之中求生存期: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中国高等教育遭遇历史性的劫难,绝大部分专业学科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全国所有财经院校基本停办,学校幸运地作为惟一一所财院校保留下来了,学校名称更改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工业经济学科也在一时否定一时肯定的艰难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生存。

(四)重回正轨期:1978—1984年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从1977年开始恢复招收本科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回归正轨,并得到蓬勃发展,也为后来产业经济学科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使产业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重视。1979年,湖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这一时期对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

1、1984年李贤沛撰写了我国第一本《行业经济管理学》专著,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行业经济运行规律、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行业管理与 公司管理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2、1982李贤沛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马洪主编的《中国工业经济管理》教材的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先后多次主持该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该教材作为原教育部审订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发行近10万册,在全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得到广泛采用;

3、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的前身)的十几家高等院校发起人之一,使学校在产业经济学科中获得了其他学校的认可;

4、1978年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授予点;

5、形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力:1981年,受原国家经委委托,本学科点举办了面向全国的首届“经济管理培训班”,获得广泛好评。此后连续举办3届,大大缓解了当时经济管理人才紧缺的困境,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许多学员日后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应原国家经委的邀请,本学科点李贤沛教授连续数年参加“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其思想、建议和观点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专访并报道后,在全国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学科建设转型期:1985—2001年

1985年,学校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单独设系。198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6月,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组合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业经济系与贸易经济系、农业经济系合并组成工商管理学院,工业经济系撤销,归口到工商管理系。在此期间,由于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工业经济本科专业从学科目录上撤销,更名为产业经济学。应该说这种调整对产业经济学科建设的持续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需要进行重新定位,更为重要的是,该学科的发展必须与国际上主流经济学研究方向接轨。这一时期的学科建设呈现出如下特征:   

1、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系列开始形成。

产业经济学科除了本科专业外,还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站。198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获批第一批湖北省级重点学科点,199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本科生工业经济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到110多人,同时从1990年起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大约50人;硕士点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博士点招生也出现了良好局面。该学科有邬义钧、汪海粟、李晓丹、胡立君等4人先后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此外邱钧、罗生宝、朱焱山、熊胜绪等成为硕士生导师。

2、结合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不断拓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李贤沛、邬义钧博导为首的一批老教授率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对产业经济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和创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国家大量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运作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消化和吸收,创建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经济学科新体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学科点率先对国有体制改革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1)李晓丹是国内最早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编著了全国第一部《国有资产管理通论》;(2)在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国有企业重组,重组的关键是产权交易,交易的关键是对资产价值的科学评价。基于以上思路,本学科率先启动了企业重组过程中的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其重视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与测度问题研究,较系统地将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分析企业重组绩效,构建了产业绩效评价的“历史-结构-预期”三维模型,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学科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是汪海粟;(3)1999年胡立君出版了国内首部《体育产业经济学》,有效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领域,为研究第三产业提供了成功的方法论示范,并被多家体育院校列为研究生教材、教学参考书目。

3、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产业经济学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是全国首届由国家批准的三个工业经济专业硕士点之一。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1985年国家批准为工业经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培养25名,在读博士40多人;1995年在我校获准建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后,该学科点已有多名博士后进站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该学科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毕业生处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在全国各地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的人数也很多。

该学科非常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在校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搞科研和公开发表文章。该专业学生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未来管理者协会”,有自己的学术刊物《未来管理者论坛》。协会除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外,还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讨论。论坛是学校定期印刷的刊物。该专业还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1990年以来,该专业学生发表科研论文425篇,其中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有145篇。该专业还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建立了深圳、广州、上海等社会实习点,学生经过实习后,大大提高了专业实际能力。通过上述严格的教学,毕业的学生很受社会的欢迎。

该学科特别注意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规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分别至少公开发表论文3篇、5篇;在资料查阅等方面,为研究生从事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该学科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较深、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代明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21篇。他撰写的《国际竞争与企业本位论》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和中国社会经济决策中心最高决策咨询三等奖,社会反响良好。该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分别人均公开发表论文4.3篇和9.5篇。汪海粟博士的博士论文《从空想到现实——中国合作经济研究》得到周叔莲、汪海波、吴家骏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代明的博士论文《国际竞争与企业本位论》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熊胜绪的博士论文《试论股份经济中企业家行为的政策约束》被评为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优秀论文;冯泽峰的博士论文《美国工业与政府政策》获湖北省1996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胡立君的博士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受到同行专家好评,获湖北省第二届优秀博士论文奖。

4、提供社会服务。

80年代后期,受原国家经委委托,本学科点举办了面向全国的首届“经济管理培训班”,获得广泛好评。此后连续举办3届,大大缓解了当时经济管理人才紧缺的困境,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许多学员日后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1990年,受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托,本学科点举办了面向全国的首届“国有资产管理培训班”,此后连续举办两届,为初创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其间还举办三次面向全国的“国有资产管理高级研讨会”,被理论界和实践界誉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黄埔军校”。

5、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该学科点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992年在财政部部属院校科研成果评比中,学校荣获第一名,而工业经济学科以86.05的总分,在学校的各学科点中列第二名。

(六)学科融合中谋求突破时期(2002-2016年)

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重点在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培养,由于国内高等院校之间学科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海外学术人才的大量回流,一方面加快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推动了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化,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快速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该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瓶颈突破的难题。因此,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科的主要工作如下:

1、确定发展目标。在此阶段,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塑造特色、整合创新、提升实力,争创国内一流”。围绕这一目标,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规制、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企业理论与价值重组等四个研究方向,围绕这些方向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推进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与转换,已经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胡立君、汪海粟、石军伟、胡川等人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或三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2、形成了新的学科带头人。胡立君入选财政部确定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同时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汪海粟于2000年被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选定为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评估准则起草专家组唯一中国专家,参加了在马来西亚、欧洲和美国等地起草《国际资产评估准则——新兴市场资产评估指南》的系列活动;任剑新、石军伟先后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石军伟于2013年获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文澜青年学者”。

3、积极参与政府智库机构建设,扩大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本学科在2000年建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CIER),该中心凭借有效的协调机制发展迅速,承担了一系列纵向与横向课题,比如2012年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大产业政策研究课题、2015年承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点调研课题。汪海粟、胡立君担任多项地方政府咨询机构专家; 2007年9月财政部将本学科列为资产评估教学与研究基地。2013年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获得“永光科研奖励基金”资助,进入快速发展期。石军伟于2016年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PPP项目专家库;

4、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该学科分别于2003年、2008年、2013年连续被授予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这为该学科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7年,本学科点冲刺国家重点学科,遗憾地与之失之交臂。2017年,本学科进入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的应用经济学科群,为未来的强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平台。

5、学术交流水平大幅提升。本学科点在本阶段连续举办、承办了数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如2006年5月举办了“中部崛起与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2011年11月承办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讨会”,2013年7月承办了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2015年承办了“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论坛暨十三五中国产业发展研讨会”。2014年,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设立“产业前沿讲座”,到2017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52期,拥有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形成了本学科点的学术讲座品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学科点的学术交流水平。

6、国际化进程加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本学科点的教师分别赴美国、葡萄牙、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参加美国西部经济学(WEA)、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美国管理学会(AOM)、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等学会的年会并报告论文,部分教师还应邀担任分会场主席;二是出国留学访学,目前本学科点已有5位教师拥有海外访学至少一年的经历;三是学生生源国际化进程启动,2014年,本学科点正式开始在博士生、硕士生项目招收留学生,目前已经拥有留学生5人;四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发表,目前已有十余篇英文论文公开发表,石军伟2017年SSCI来源期刊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

7、科研成果丰硕。在本阶段,本学科点在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石军伟和胡立君2007发表的《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著作15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5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大产业政策研究课题(主持人为胡立君)1项,省部级课题12项,各级政府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3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