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我院2012级MBA校友黄琼玲 坚持初心 修己渡人

发布者:梁昌栋发布时间:2023-02-14浏览次数:10

黄琼玲校友工作照

  黄琼玲,我院2012级MBA校友,武汉思践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DP中心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特聘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校友会实体分会副会长。

  某天在去见客户的路上,接到艳明老师的电话,希望能够给学院写点文字,欣喜瞬间涌上心头,只因思考和分享历来都是我的最爱。欣喜过后,伏案提笔时,却顿感丝丝惶恐,只因内心声音庞杂,就如同我夜深人静时的阅读——人物传记书、经管专业书、文史哲类书、女性成长书…字里行间与之相伴的是气质迥异的叙述之声,有的声音沧桑而沉静,有的声音雄浑而激情;有的声音日常而切近,有的声音遥远而空旷;有的声音内敛而朴素,有的声音理性而饱含深情。继而,我便想:这篇不足4000的文字该记下我怎样的心路历程?向读到的人传递我什么样的声音?

  经过一个午后的条分缕析,我的思绪终于在繁冗中渐渐清明……

  1.为什么读中南大MBA?

  2.有哪些难忘的MBA学习的经历?

  3.从学员的角度以及企业高管的角度分别如何评价我校的MBA教育?

  4.母校MBA的学习给我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寄语后辈

  2009年11月,时为东风旗下某企业人资经理的我到广州参加为期两天的《职业锚》专项培训。该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埃德加.H.沙因教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职业发展不仅仅是爬楼梯,更是如何让自己找到职业幸福感,即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好好地“玩”。职业锚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在职业中最为关心的真正所在——即使从事相同的职业,人的内在动机、需求和价值观往往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差异定义了“我”究竟是谁。如果内心的感受与从事的工作或岗位要求相匹配,那么我们在工作和职业中的幸福感往往最强。

  沙因教授的研究对象是斯隆商学院的MBA学生,两天课程的授课导师是中山大学MBA毕业,所以两天的课程结束,我便暗下决心:攻读MBA。

  选学校时,我听从了一位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建议,而他,恰好是咱们母校校友。于是,我踏上了今生难忘且美好的中南大MBA求学之路。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MBA生涯留下了太多美好,尤其难忘的更有这三段时光。

  难忘一:费显政老师的《市场营销》课堂

  那是一次课后作业的presentation。临上场了,我却找不到U盘。情急之下,脱稿讲,激情呈现,结束时费老师的一句点评“这位学员台风不错”,让我感觉如沐春风,至今记忆犹新。或许那便是我心中职业锚的启航——乐于分享、好为人师。

  难忘二:唐锦安(Great peace)老师的情境教学

  记得那次教学主题是:在某些既定的背景条件下,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是到海外成立独立的公司来开展业务还是兼并当地的机构来运营?背景条件和唐老师教了哪些内容,如今都记不清了。难忘的是课堂带给我的感觉:学习在轻松对话的氛围中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促成学员内在高质量的神经元链接,表现出来的就是醍醐灌顶和豁然开朗。同时,对话也促进了学员的存量知识和外来(老师和其他学员)的流量知识产生反应。能够回想起来的,是唐老师丰富且生动的教学活动设计:陈述、提问、暗示与思维引导、小组案例探讨、分组PK、高水平回答学员问题、积分奖励现场兑现。

  这些年我也一直活跃在企业家讲台,充分体会到回答学员问题最挑战讲师的功力,也恰恰最能帮助讲师提升功力。当讲师饱读诗书又身经百战的时候,最需要学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讲师可以借助学员的问题将散落在自己大脑各处的关于该问题的知识、经验等素材加以关联和整合。

  在我看来,唐老师的课堂,促人改变、助己成长,是一次在对话中赋能的授课革命。

  难忘三:中南大分享会--《职场情商》

  毕业前夕,学院组织分享会,我很荣幸成为分享嘉宾。武汉两场、深圳一场。亲眼所见昔日亲爱的MBA同学涌进教室,逐一落座,带着畅然的微笑,频频点头,听得沉醉。深圳的那一场,来交接班的清洁大嫂听得甚至忘了工作,趴在窗台上一个多小时不肯走。

  记得那时我的心中突然一阵发紧,一种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到一股暖流从头到脚流遍全身。顷刻之间,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实的意义,它不是金钱、权势、地位,而是一种身在三尺讲台的敬畏、宁静和快乐。这样奇妙的体验,令我沉迷其中、如痴如醉、欢乐至极!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样奇妙的心理体验就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它是一种澎湃的福流。

  虽然中国MBA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是企业对MBA的评价似乎越来越低。在怀着美好的憧憬招聘到“专业搞管理”的MBA之后,企业很快发现,这些人的表现似乎与自己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面对现实情境的挑战,很多高校的商学院在积极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

  从我作为学员和企业高管来看,母校MBA教育有三大特色:

  一、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未来领导者

  二、定位于综合管理和领导力

  三、希望能够影响中国与世界的管理实践

  可以完善的是课程设置,其实这也是目前国内流行的MBA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知识、能力、品格三个方面,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品格软技能的开发;课程是按照专业学科设置,多是些职能性课程,专深有余、融通不足。而现实中企业的问题多是综合型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造就了两个新生事物——MBA和管理咨询。在经历了民企、外企和国企三种体制的锤炼后,随着MBA学业的完成和MBA特聘导师生涯的开启,我创办了武汉思践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从而进入了管理咨询业这一充满挑战的行业。所以在母校MBA的学习经历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1.帮我找到了职业转型的入场券

  MBA毕业一年后,我重返MBA课堂。不再是学生,而是作为特聘导师,为MBA学员讲授《管理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因为授课专业性、实战性强,得到院领导和学员好评,我的个人影响力得到拓展。

  2.让我有了同心同德的事业合伙人

  公司联合创始人赵钦松是我的MBA同班同学。他大学毕业就创业,后在咨询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经验丰富的咨询行业“老将”。不仅仅是我的同学,更是良师和诤友。这些年我们共同扛起了思践悟的旗帜,从武汉到许昌、从海口到贵阳、从宜昌到襄阳、再到黄石鄂州天门和京山,一起带着团队服务客户近100家。公司2021年度总结会议上,回顾我们疫情3年来征战湖北,我讲话时流眼泪了。是感恩遇见、感恩有共同的信念、感恩高度的默契和一起躬身入局抓执行。每每在心里感叹:有合伙人若此,夫复何求!

  3.为我和团队提供了成长的滋养和扶持

  母校公管学院张广科院长曾是我的MBA课程导师,是管理学领域学术大咖,同时也是管理咨询项目专家,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指导。汪海粟老院长也曾为我们在咨询行业支付方式的创新上指点迷津。还有文豪副院长、王淑红老师、陈芳老师、宋伟良老师、杜鹏老师、赵琛徽老师、王艳明老师和梁昌栋主任等诸多导师和领导为我和团队提供有力的支持;母校武汉校友会会长曾雪萍大师兄的认可和赏识、校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帮助让我对校友会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家般的归宿感……

  都说创业之路九死一生,创业路上信心是黄金。我想说创业是让我的内在得以重塑的过程。而这一路走来,母校MBA生涯这场缘份带来的赋能可谓之我人生后半场重要的精神支撑!

黄琼玲校友工作照

  20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开启了我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治学之路和咨询事业之路,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我的人力资源管理观。有一些思考寄语读者朋友和学弟学妹: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经营客户、经营人才,但经营客户最终还是经营人。作为被经营的对象,我们个体需要作好哪些准备?

  1.学习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秉持谦虚地学、批判地学、创新地学这三种学习心态,与正能量的人为伍,与高手过招,学会尊重对手,永怀“空杯”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地自我突破。

  2.要经得起摔打。企业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以人、以人性为本,而是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人才不是古董。古董放着不用,不摔打,越“老”越值钱。而人才不用就会贬值,不摔打就不能增值。我们要积极地、勇敢地接受、拥抱有建设性的“摔打”。

  3.要有耐力。对于新生代来说,耐力和意志力是非常稀缺的品质。毛竹头五年都不长,过了五年以后每天长将近一米,长成修竹茂林。因为它用五年的时间在那里扎根、长根系,通过耐力获得合适的时间、条件、能力和资源,然后厚积薄发。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能做无原则的退让和忍耐,必须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而对于一些无关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