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区域科学前沿研讨会——Masahisa FUJITA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9-11-18浏览次数:117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新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贸易与区域科学前沿研讨会——主题报告(一)”于20191116日上午在中原楼7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主题报告(一)由日本京都大学Masahisa FUJITA(藤田昌久)教授主讲,主题为“Spatial Economics an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本次报告由日本东北大学曾道智教授主持,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FUJITA教授首先对空间经济学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其次,由近年来全球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地缘政治紧张的经济背景引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影响和在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脑力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再次,FUJITA教授从通天塔的故事引出其现代版本:当前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遏制,对中国而言是因祸得福。最后,FUJITA教授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进行了预测。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空间经济结构如何形成和演变的,稳定的经济结构是由分散力和集聚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FUJITA教授详细介绍了分散力和集聚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并重点讨论了(1)内生集聚力的作用方式,即消费品、中间产品及技能人员的异质性使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及要素流动的三方互动产生正向效应——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2)产品和人员的多样化对集聚的重要性,即产品和人员的多样化会减少竞争、增强互补性,进而导致地区层面上的产出增加——提高生产率、创造力及消费吸引力等;(3)运输成本降低的影响,即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规模经济(国内市场效应)导致集聚,但如果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将导致“集中分散”。

信息通信技术和运输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大幅度降低了物、人、资金、信息的“运输成本”,导致生产、贸易、投资及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及“脑力”的本土化,使全球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调整。在全球社会经济体制重大调整、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总统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及地缘政治紧张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FUJITA教授利用IDE-GSM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影响,即在对多数特定项目进行必要的规划下,将会增强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同时减轻对区域经济的负向影响,进而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未来几十年的欧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此外,FUJITA教授分析了在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脑力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即在促进多样性和维护和平的同时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亚洲也会从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脑力社会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水平、高质量的市场和创新能力。

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保持美国第一,对中国发起了“高科技战争”,想以此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排除出全球价值链。FUJITA教授认为,距离、多样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平台虽然阻碍了交流,但能够促进地方知识和文化的多样性,总体来说,多样性在全世界知识的长期发展中的净效应是正向的。因此,对中国而言,可能是因祸得福。最后,FUJITA教授预测了 “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发挥的作用,即: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样,在二十一世纪,“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合作,建立一个重要的国际公共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FUJITA教授的报告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多维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深入讨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