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举办的“经济贸易系Seminar”2019年第19期于2019年12月17日下午在文泉北楼307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张俊富教授主讲,主题为“基于模型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实证研究”。讲座由毛海涛博士主持,经济贸易系刘凯、陈清目等老师,以及许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张俊富教授结合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讲解了理论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作用。
张俊富教授认为,经济学者同自然科学者一样使用科学的方法做研究,一样从事以下四类活动:(1)记录(Documentation)——通过观察和测量把现实中可能有必要去研究的现象、规律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等记录或描述下来;(2)理论化(Theorization)——对现实中的现象、规律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给出一个合乎逻辑且可供检验的解释;(3)检验(Verification)——用通过观测或实验所得来的数据对理论的含义和推测进行检验。得到验证的理论当然也不一定正确,但会增强我们对它的信心;而跟现实不符的理论需要去修正(即回到(2));(4)应用(Application)——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规律和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现有的理论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张俊富教授引用了大量文献列举了上面的每一类工作,如Burchfield等(2006)的论文“Causes of Sprawl: A Portrait from Space”和Neumark等(2011)的论文“Do Small Businesses Create More Jobs?”都是记录一类的工作。
张俊富教授强调,模型就是一个简化的世界,各个科学领域的学者都使用模型,特别是在做理论化的工作时。并且科学研究人员做的模型,目的不是求真实,而是求有用、能帮助他们展示和表述理论,判断一个模型是好是坏不在于它是否真实,而在于它是否有用。同时,张俊富教授引用了大量文献列举了模型在非结构性实证研究中的作用:(1)模型能帮助澄清实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如Glaeser和Gyourko(2005)的论文“Urban Decline and Durable Housing”、Card等(2008)的论文“Tipping and the Dynamics of Segregation”等;(2)模型能指导回归分析中函数关系的设定。如Glaeser等(1992)的论文“Growth in Cities”、Arzaghi和Henderson(2008)的论文“Networking off Madison Avenue”等;(3)模型能帮助澄清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如Redding和Sturm(2008)的论文“The Costs of Remoteness: Evidence from German Division and Reunification”、Boustan(2010)的论文“Was Postwar Suburbanization ‘White Flight’? Evidence from the Black Migration”等;(4)模型能给估计出来的系数赋予经济学上的含义。如Roback(1982)的论文“Wages, Rent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Chay和Greenstone(2005)的论文“Does Air Quality Matter ? 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 Market”等。
最后,张俊富教授再次强调了模型的重要性。实证研究应以模型为依托,好的模型能够为实证研究提供指导。因此,张俊富教授鼓励年轻学者应该重视建模的技能;否则的话,如果总是脱离模型来做研究,不但会影响研究的深度,也会限制选题的广度。
张俊富教授的报告基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分享了模型的方法论,引发了与会老师、同学的深入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