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于2020年10月14日上午9时,借助腾讯会议于线上成功举办关于“中英文论文写作比较”和“如何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分别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小峰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伟老师主讲,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与心得。讲座由胡宗彪副教授主持,我校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其他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共110多人参加本次学术讲座。
徐小峰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概况。其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重点关注能源经济、石油文化和有关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的理论热点。随后徐小峰老师根据其审稿经验,从引言、文献综述、模型方法和对策建议四个方面,根据中英文写作的特点,提出我们在中文和英文写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中文写作,第一,撰稿人常会出现引言部分对所研究的问题描述不清,从而无法准确把握研究方向的问题。第二,文献综述更多是对前人研究内容的堆砌,与所研究内容的衔接不够清楚。第三,模型方法更多是对成熟方法的套用,理论假设未能很好地契合研究问题的特点。第四,对策建议过于笼统,缺少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相对英文论文,在引言部分更多要求突出核心问题,文献综述需要凸显与以往或当前研究的衔接与差异,对策建议鼓励从数值分析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入手,强调对所研究领域的贡献与创新。徐小峰老师特别说明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要先甄别研究问题的所属类别,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实证类型,并且注意排除预测研究、假设分析研究、假设检验研究中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如遗漏变量、发生一类和二类错误等问题,以确保评估决策的科学性和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另外,徐小峰老师在讲座中多次强调中英文写作的区别,引导同学们关注引言在论文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对产业、区域的规划研究等事例,启发同学们对于新事物、新选题的思考。
张伟老师首先从“为何做研究”的角度出发,讲述了科学研究的概念、特征、性质与目的,从编辑的角度解读高水平期刊对于论文的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方面的要求。在文献查找与阅读方面,张伟老师建议大家通过谷歌学术等渠道,获取相对齐全和权威的学术资料,并在借助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等的基础上,对所研究领域的重点进行快速梳理,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聚焦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和提升创作效率。另外,一篇优秀论文的诞生是在权威的数据和文献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现实中常会遇到数据难以测度,研究资料难以获得,高校图书馆等数据交流平台数据不全等问题。这些情况需要客观看待,尝试通过更换方法或方向来避开这种问题。针对文章撰写与发表方面,张伟老师从选题、文献综述、文章结构、论文投稿、正确对待论文被拒、评审过程和规范化问题等角度展开讨论。即同学们的选题要具有问题导向意识,要从熟练掌握的理论工具中发掘值得研究的话题或领域,尽量细化要研究的问题,避免大而空的研究方向。文献回顾要在进行充分的文献阅读基础上,尽量避免通过更换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数据样本,忽视或完全否定前人研究结论等问题,穿插自己对于已获结论的思考,而非对作者和文章的简单陈述。除此之外,张伟老师强调论文中凸显的研究问题、研究模型和研究方法要与当下热点相结合,提醒同学们注意在数据收集中出现的统计指标串联和数据真实性问题,从“与文献对话”、“与实践对话”、“与理论对话”的角度来衡量论文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填补有缺口或可拓展的理论方向,并对引入的新解释提出对应的理论支持。最后,张伟老师告诉同学们要理性看待论文是否录用的问题,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也会被拒,所以录用或被拒,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最后,徐小峰老师和张伟老师与在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对于目前流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张伟老师建议首先将问题细化到数字转型水平或能力,在考虑变量的可得性和可测度性的基础上对具体对象进行讨论,并肯定了对数字转型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对于研究方法,张伟老师着重强调李克特量表的选择和使用,建议从“adopt、adapt、develop”的角度,通过直接引用、适应性调整或创新发展的方式使量表设计充分满足研究需要。此外,张伟老师对于论文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本次讲座在主讲人与参会人员的积极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同学们对于中英文论文写作中的重难点有了深刻认识,对于如何将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完美结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