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傅健惠)为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与指导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我院于2023年1月6日成功举办了以“导学关系中的‘进’与‘退’”为主题的线上导师培训会。此次培训会邀请了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魏龙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参与了此次培训,会议由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军伟教授主持。
此次培训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魏龙教授就“导学关系中的‘进’与‘退’”向大家传授经验;二是交流环节,魏龙教授为我院导师解答疑惑。
魏龙教授从研究生导师职责、导学关系的性质、导师在导学关系中的“进”、导师在导学关系中的“退”四个方面展开经验交流。
研究生导师职责方面,魏龙教授指出,研究生导师主要职责是德能配位与做好学生“第一责任人”。德能配位指研究生导师既能够成为学业导师,又能够成为人生导师;做好学生“第一责任人”指导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规避挑战性阶段风险,成功实现求学目标甚至是自身使命。同时,魏龙教授列举了近年来教育部发布有关导师职责的政策性文件,增强了导师们对职责的认识与理解。
导学关系的性质方面,魏龙教授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学术命运共同体”,并且会涉及到若干学术利益相关者。他以获评2012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武汉理工大学2012级材料学专业硕博生赵云龙为例,说明学术利益相关者多赢的结果,同时通过各类高校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的考核要点,体现了有效把握导学关系的重要性。
导师在导学关系中的“进”方面,魏龙教授谈到“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能够指导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指导并约束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确保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启发和指导。二是导师是“资源筹集人”,能够筹集科研课题、学术联系、工作场地等资源。三是导师是“活动召集人”,包括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周会、月会)、指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征文、创新竞赛等。
导师在导学关系中的“退”方面,“退”并不是指“退避”或者“退让”,而是指当研究生面对痛难点时,如学术方向与导师有分叉,导师的“退”则体现在让学生有选择许可;当学术观点与导师有分歧,导师的“退”则是有条件同意;当学习过程脱离培养计划,导师应做好延期毕业的预案;若学习方式急功近利,导师要及时提点甚至进行导师变更等。因此在导学关系中,有效把握进退极其重要。
接下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吴海涛教授与魏龙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对魏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也对参与培训的导师提出了几点期望。
在我院导师与魏龙教授的交流环节,针对我院部分导师提出的疑惑,魏龙教授做出了具体而又详尽的解答。各位导师纷纷表示,这次培训交流会大家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好的处理导学关系,践行魏教授所讲述的以上四点。
本次培训使导师们进一步熟悉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贯彻落实了夯实基础、内涵提升的目标任务,明确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根植导师“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为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