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讲座圆满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11

为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育人工作,2025年6月28日——2025年7月5日,在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强国行”团队支持下,由旅游管理系邓爱民教授、桂橙林副教授组织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讲座于文瀚楼北703党员活动室顺利举行。系列讲座聚焦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学习,由期刊主编、旅游大咖和年轻学者组成。其中,论文写作部分覆盖研究问题的发现、期刊论文发表等;研究方法部分,覆盖实验法和Mplus的具体操作。

定量研究方法与Mplus实操

     6月28日下午的学术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叶慧莉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旅游管理系桂橙林副教授主持。叶慧莉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熟悉定量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管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并被IACMR、AOM等国际学术会议录用。讲座将分为上下两场,围绕“定量研究方法与Mplus实操”展开深入探讨,系统涵盖管理学量化方法在论文中的应用与Mplus在管理学模型中的操作流程。
  14:30-16:00,第一场以“管理学学术研究中的量化方法应用”为主题,叶慧莉博士围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从数据到论文全流程方法的目标展开详细讲解。首先,从“量化方法基础”入手,梳理管理学常用量化方法类型及适用场景,强调理论适配与方法选择的逻辑;接着,在“数据收集与整理”环节,结合案例讲解采集策略设计、清洗流程及预处理问题解决;最后,针对“量化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指导方法匹配、结果规范表述,并解析如何通过量化分析提升论文逻辑性,提供全流程学术指导。
  16:00-17:30,第二场以“MPlus在管理学模型中的操作流程”为主题,叶慧莉博士以MPlus软件操作为核心,围绕助力师生掌握管理学实证研究中复杂数据分析技术的目标展开详细讲解。从MPlus基础功能入手,系统讲解数据导入、模型编写与结果解读;围绕管理学常见研究模型,演示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检验及多水平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最后,邀请多位硕博生进行现场实操演示,通过软件操作展示从模型设定到结果输出的完整过程,并针对学生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代码调试等问题进行即时指导,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从期刊视角看论文撰写与发表”

     6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张圆刚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旅游管理系邓爱民教授担任主持。张圆刚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导,《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经济地理》(CSSCI)青年编委秘书长,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Tourism Managment》《旅游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等10余项。

 14:00-15:30的第一场讲座以“期刊选稿标准与研究选题方向”为主题。张圆刚教授以《旅游科学》为例,指出该刊虽发表量持续增长,但对稿件质量要求严格,“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有影响力的案例研究、方法严谨的研究”是核心录用标准。他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大主题,系统梳理当前旅游领域十大研究方向,并具体解析:乡村旅游方向需关注“返乡居民幸福感”“社区参与机制”等微观案例;旅游数字化方向应聚焦“数字技术对产业链重构的影响”等实操问题。他强调,选题需兼顾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紧扣国家战略的选题是当前审稿“加分项”。
  16:00-17:30的第二场讲座以“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技巧与发表流程”为主题。张圆刚教授围绕“如何写一篇高质量论文”,结合审稿经验解析论文框架要点:引言需突出“问题重要性”“已有研究缺口”“本研究贡献”,建议引用2-3篇国家政策文件;文献综述需避免流水账,通过“阶段特征提炼—理论延展—未来缺口”体现深度;研究方法部分,成熟方法需解释适用性,新方法需详细介绍操作。他还分享“摘要四步法”(重要性—方法—结论—价值)、“关键词5个以内紧扣核心”等技巧,并以《旅游科学》优秀论文为例演示数据分析与结论讨论逻辑、不足与未来方向表述。互动中,针对“审稿流程”“实际问题转学术假设”等提问,他强调“论文是改出来的”,建议初稿后多请导师、同行指正,重点打磨“研究价值与管理启示”。

  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选题思考与情景实验检验

  7月3日上午的学术讲座由阮文奇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旅游管理系桂橙林副教授主持。阮文奇现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中宣部国家级青年人才、青年闽江学者、承志学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在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南开管理评论等发表论文90多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等10余项课题。

  9:00-10:30,第一场围绕“如何提出真的‘文旅问题’”展开。阮文奇教授聚焦文旅融合领域,系统分享了四条挖掘研究问题的核心路径:一是从实践困境中提炼研究问题;二是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缺口提出新问题;三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或理论解释文旅现象;四是将既有理论应用于新场景、新媒介或新形式。此外,阮文奇教授特别强调选题需遵循“四问”原则:是否具有前沿创新性?是否对社会与行业具有实际价值?是否为“真”问题?是否具备研究可行性?
   10:30-12:00,第二场活动聚焦“如何有效运用情境实验法”主题。阮文奇教授以文旅融合领域的情境实验法典型案例为依托,完整呈现从选题切入到机制验证的研究全流程,系统梳理了文旅融合实践中文化内容挖掘、营销策略设计与游客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活动尾声,阮文奇教授针对学生在实验法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答疑。

  从现象到问题:理解圣地巡礼的理论新视角

  7月3日下午,本次讲座特邀南开大学李春晓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旅游管理系桂橙林副教授主持。李春晓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国际中国旅游研究会杰出青年学者、中国旅游教育联盟科研新星奖、南开大学百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Tourism Management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一般项目1项。
  14:00-15:30的第一场讲座“从现象到理论——圣地巡礼的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中,李春晓以《你的名字》引发的动漫场景打卡热潮为例,指出圣地巡礼自2018年兴起,2024年爆发式增长,以2000年后出生的Z世代为主(男性参与度更高)。她强调该现象不仅是文化消费,更关联经济、社会、文化三重价值,但现有研究多聚焦表面行为,缺乏对“独特性”的系统解释。为此,她提出两大核心问题:圣地巡礼者的“虚拟好奇”与普通游客的好奇有何不同?虚拟好奇如何塑造其特殊行为模式?并指出“虚拟好奇”作为新视角,可解释其既非宗教信仰驱动、亦非简单休闲娱乐的独特性——源于对虚构与真实场景关联的深度探索欲。
  16:00-17:30的第二场讲座主题为“从案例到实践——虚拟好奇的行为模式与未来启示”。李春晓教授通过混合式案例研究,深入解析了“虚拟好奇”对圣地巡礼者行为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游前-游中-游后”全流程的特征。李教授强调,“虚拟好奇”的满足需要主观想象来填补客观信息的空白。这一发现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旅游动机”研究的边界,提出了“虚拟好奇”机制,而且在实践上为目的地管理(如设计“场景还原活动”)和营销(如开发动漫纪念品)提供了新的方向。随后,在论文发展工作坊环节,师生们基于自身的研究项目进行了针对性的分享和研讨。李春晓教授结合自己在旅游管理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经验和实验法的操作技巧,提供了关于论文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人工智能服务下的员工和顾客的身份建构


     7月5日上午的学术讲座由刘培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旅游管理系桂橙林副教授主持。刘培现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导,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Tourism Management、《管理科学学报》、《心理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9:00-10:30,第一场以“人工智能服务中的身份建构”为核心,剖析虚拟主播与机器人服务场景中消费者接受度的倒U型规律及员工与Ⅵ协作的身份威胁机制,并聚焦学术方法论指导:从现实场景捕捉问题,示范抽象理论转化为可验证假设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与干预研究展现变量操控、数据采集到理论建构的完整路径,为学生提供选题挖掘与研究框架搭建的实战启示。
  10:30-12:00,第二场围绕“内隐联想测验(IAT)”展开了系统性深度讲解。首先刘培副教授阐述了IAT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工具的核心逻辑——通过个体对不同概念(如“高投入服务”“低投入服务”)与属性词(如“机器人-人”)的联合分类反应时差异,测量无意识层面的关联强度。随后,详细拆解实验操作全流程:从基础分类任务,到联合任务,再到反转联合任务,逐一说明各环节设计目的与数据采集要点,演示如何通过IAT揭示外显问卷难以捕捉的深层心理机制。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讲座于6月28日至7月5日圆满举办。系列活动围绕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两大核心,邀请张圆刚、阮文奇、李春晓、刘培、叶慧莉等多位专家学者,覆盖定量研究方法实操、期刊选稿标准、高质量论文写作技巧、文旅融合研究问题挖掘、圣地巡礼现象解析、人工智能服务下的身份建构及内隐联想测验(IAT)应用等多元主题。讲座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软件实操演示及互动答疑,为师生系统呈现了从选题挖掘、方法应用到论文发表的全流程指导,既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也为旅游管理领域前沿问题的探索提供了新视角与新工具,有效提升了师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有力推动了学院学术氛围的营造与学科建设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