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清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楚韵红潮,美润红安"研究生美育实践团成员在指导老师徐一菱的带领下,奔赴革命圣地红安,正式开启“读懂中国——青春足迹·强国先锋”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此次实践,成员们将沿着“思想铸魂-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研”的路径,以美育视角解读红色文化与农旅融合的命题,用实践日志的方式记录这趟“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红色美育之旅。
此次实践的顺利启程,离不开充分的前期筹备:7月1日,学院专门召开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院领导为实践队进行实践教育;全体队员接受行前安全教育培训,系统学习革命旧址参观规范、乡村调研注意事项等;现场签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5 年暑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承诺书》,并统一购买实践期间人身意外险,为实践筑牢"安全网"。
抵达红安后,成员们怀揣对红安精神的求索之心,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园及董必武纪念馆,在历史现场叩问初心,于红色沃土中汲取美育养分。
历史回响处 铜锣声里叩初心
首站实践队抵达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一面布满弹痕的起义信号铜锣瞬间吸引队员目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民谣在展柜前回响,将众人带回1927年星火燎原时刻。泛黄的《黄安青年》报刊、锈蚀的大刀长矛、珍贵的苏维埃土地法案文献,无声诉说着"破家革命、不死不休"的赤胆忠魂。
值得关注的是,纪念馆内专门设置了展区,系统展示了从大别山走出的317位开国将领的英雄事迹。红安县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这里不仅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更走出了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红安精神的核心'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正是我们青年最需要熔铸的精神底色。"队员吴章明指着展柜中韩先楚上将的生平介绍感慨道。
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
松柏丰碑下 信仰坐标照征程
转入松柏环抱的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园,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在晨光中巍然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下,队员们集体肃立,目光轻抚碑座上镌刻的英烈姓名——每一道刻痕都是信仰的坐标,每一个名字都是永不褪色的丰碑。据场馆资料显示,红安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有14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2.2万余名烈士登记在册,其中300余位将领的事迹被永久陈列于此。
实践队员参观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先贤足迹间 诗行里见初心
董必武纪念馆内,青年董必武提箱离家的老照片引人深思。照片旁题写着他的革命诗句:“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从晚清秀才到中共创始人,展柜中磨损的眼镜、工整的批注手稿,见证着这位法治先驱“遵从马列无不胜”的坚定信念。“董必武'朴诚勇毅'的一生,就是红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队员刘怡庆同学在笔记中郑重写下感悟。
实践队员在董必武纪念馆前合影
复盘会上话传承 红色基因焕新篇
当日晚八点整,实践队在驻地召开首日复盘会。围坐畅谈时,队员们的感悟直抵人心:“红色基因不仅在历史丰碑上,更要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今天在纪念馆看到的300余位将领,他们的冲锋号声从未停歇,应该成为我们服务基层的动力源!”会议同步部署后续行程——将深入红安乡村走访调研,录制“红安精神微党课”,用青年视角讲好将军县的红色故事。
实践总结复盘会
离园时夕照满山,纪念碑在霞光中愈发巍然。实践队员们回望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耳畔犹闻历史深处的铜锣震响。先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必将继续鼓舞着青年学子不怕困难,接续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